第四章 教育规范
第一节 教育规范概述
1、教育规范的定义
教育规范的定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。
广义定义
广义的教育规范指国民教育规范,是一个国家为达成其国民教育目的,从组织系统上打造起来的所有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规范。
广义的教育规范包含所有教育没施。这类教育设施除去各级各类学校系统外,还包含儿童教育机关,如少年宫、少年之家、儿童图书馆、儿童科技站、少年体校,等等;还包含成人文化教育机关,如文化宫、博物馆、图书馆、美术馆、影剧院、会所,等等。广义的教育规范还包含有关规章规范,如国家教育领导体制、办学体制、管理体制、招生考试规范、升留级规范、课堂管理规范、学校生活规范、奖惩规范等一系列规章规范。
狭义定义
狭义教育规范仅指学校教育规范,简称学制。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,包含学前教育机构,小学、中学、大学、各级各类专业学校、业余学校和特殊学校,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、目的、需要、入学条件、学习年限及它们之问的关系。
学校教育规范是整个教育规范的核心,是国民教育规范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。它体现了一个国家教育规范的实质。大家学习和研究教育规范,主如果学习和研究学校教育规范,即学制。
学校教育规范是国家对年轻一代进行教育的最严密、效果最好的组织。它拟定和打造得是不是正确和健全,直接关系到教育目的的达成,关系到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与教育事业的进步,从而也对社会政治经济规范的巩固、生产力的进步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要紧影响。
2、打造学制的依据
生产力进步水平和科技情况
一个社会的生产力进步水平决定这个社会的文化科学水平,制约着这个社会的学制进步情况。古时候社会生产力水平低,劳动者无须进学校受专门练习即可参加生产劳动,因而不可能出现义务教育规范。现代机器大工业生产需要劳动者有科学常识,需要先进学校受教育才能参加生产劳动,因而现代社会才出现了国民义务教育规范。
社会政治经济规范
学制是社会进步到肯定历史阶段的产物,受社会政治经济规范的制约。不同社会的学制反映不同性质社会的政治经济规范的需要,并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。如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实行的等级制学制,是维护奴隶主和封建主的专制统治服务的。资本主义社会的学制虽然在名义上给大家以平等的受教育权,但因为经济和种族差别等缘由,受教育权仍然是不平等的。因此,在阶级社会里,学制具备鲜明的阶级性。
青少年身心发展趋势
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历程不一样的年龄阶段,有着不一样的年龄特点,在确立学制时需要适应这种特点。
本国学制的历史进步和海外学制的影响
每一个国家在拟定学制时,不可以脱离本国的学制进步史,要吸收原有些学制中有用的部分,合适我们的民族、文化传统。同时,也要参照、吸取外国学制中有益的经验。
第二节 国内现代学制的沿革
1、旧中国的学制
鸦片战争后,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封建社会。伴随资本主义原因的成长,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需要,因而提出了中学为体,西学为用的教育宗旨,开办了若干新学堂。但当时各种学校各自独立,互不联系,还没有构成一个完整的、统一的学制系统。当时学制主要有:
壬寅学制
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由学部大臣张百熙起草的学制。因为公布于壬寅年,故称壬寅学制。这是中国第一个现代学制,但这个学制只颁布未实行。
癸卯学制
中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壬寅学制经过重新修订并于1903年颁布的癸卯学制。这是国内实行新学制的开端。这一学制开始把学校规范与教育行政规范分开,既吸收了现代学制的长处,又保留了科举的特征;规定教育的目的是忠君、尊孔、尚公、尚武、尚实,明显反映了中学为体,西学为用的精神;不允许男女同校,学制年限过长,等等。体现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。
壬子癸丑学制
1912年,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对旧学制进行修订,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。这一学制首次规定了男女同校,废止读经,充实了自然科学内容,将学堂改为学校。这个学制反映了资产阶级的需要,在法律上给男女平等的受教育权。
壬戌学制
1022年,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留美派主持的全国教育联合会;以美国的学制为蓝本,颁布了壬戌学制,又称为六三三制或新学制。在小学六年中,分为四年初级小学和两年高级小学。国民党统治时期,曾提出过整理中华民国学校系统等策略,对学制作了某些修改,但基本上没动,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。
从清末废科举兴学校,到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,虽然学制几经变更,但因为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没根本改变,生产力没根本改变,所以学制势必带有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。既照抄帝国主义的学制,又保留封建教育规范的残余;既标榜要推行义务教育,又奉行愚民政策,把广大劳动人民排斥于学校以外;既高唱学习西方的现代科学常识;又轻视生产技术教育。正由于这样,旧中国的学制带有很多脱离中国实质,不符合人民需要的成分。劳动人民曾用敌视的见地看这类学校,并称之为洋学堂。